服务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元”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总结)
教学成果总结
——服务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元”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文件精神和要求,服务实现地方纺织服装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2014年,在大量企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我院大力推动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推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和实践“校企高度融合,协同育人”的“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践行“七个‘二元’”,为合作企业“量身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我院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为试点正式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经总结、完善、提高,于2017年向校内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制版技术方向)、现代纺织技术等三个专业推广,向省内职业院校推广,深受认可和好评。
本成果“服务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二元’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时间为2014年1月-2015年12月,现已经过两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的检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8年1月获得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第四届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一、成果的基本情况
本成果于2014年1月开始研究与探索,2016年1月开始全面正式实施,先后与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等十家知名企业签订协议,校企双方“二元主体”,协同育人,根据企业实际灵活安排教学,解决了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扎实推进“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具体情况详见表1(“二元制”基本情况表)。
表1 “二元制”基本情况表
合作企业 | 年级 | 专业 | 人数 | 培养目标 |
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 | 2016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22 | 服装搭配师、整体造型设计师与高级服装定制设计师 |
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 | 2017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59 | 服装搭配师、整体造型设计师与高级服装定制设计师 |
福建金苑服装有限公司 | 2017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35 | 服装设计师与服装搭配师(女装) |
石狮市顽石服装有限公司 | 2017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31 | 服装设计师(童装) |
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 | 2017 | 服装制版技术 | 25 | 服装打版师与服装生产管理骨干(男装) |
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 | 2017 | 服装制版技术 | 34 | 服装配件造型与搭配师(服装辅料与配件) |
石狮市华宝集团有限公司 | 2017 | 染整技术 | 66 | 染整工艺技术骨干 |
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 | 2017 | 染整技术 | 37 | 生产管理骨干 |
石狮市祥华集团有限公司 | 2017 | 染整技术 | 14 | 生产管理骨干 |
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 | 2017 | 现代纺织技术 | 42 | 纺织面料设计师 |
石狮市赛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 2017 | 现代纺织技术 | 57 | 纺织品生产管理骨干 |
总计 | 11个班级,422人 |
表1也充分体现了本成果“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四个主要特征:一,与当地纺织服装产业紧密结合,服务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改革试点工作持续推进,不断深入,初具规模;三,各企业人才需求种类不同,层次相同,校企“二元主体”协同育人,培养企业所需的新一代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四,突出实践,注重岗位技能的提升。
二、成果的主要工作与措施
在实施推广过程中,有效探索实践了校企“二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并全面执行了“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9个1”工作机制,即签订1份“二元制”校企协议书,落实1套“二元制”保障体系,建立1个“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建立1个“二元制”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机制,建立1套“二元制”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了1套“二元制”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成1个“二元制”协同育人平台,建了1个“二元制”专兼职教学团队,抓好1项“二元制”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有效保证了“二元制”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提升了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保障了“二元制”改革试点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1份协议书
2016年起,我院大量走访当地纺织服装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先后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福建金苑服装有限公司、石狮市顽石服装有限公司、福建柒牌集团有限公司、石狮市华联服装配件企业有限公司、石狮市华宝集团有限公司、福建凤竹集团有限公司、石狮市祥华集团有限公司、信泰(福建)科技有限公司、石狮市赛琪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等十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协议,开展“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为企业量身系统培养新一代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人才的支撑需求。协议明确了双方各自的责、权、利,明确了校企双方都是学生的培养主体,“二元主体”协同育人,有效保障了“二元制”改革试点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权益。
(二)1套保障体系
“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保障措施是前提。为此,我院落实了1套与之相配套的保障措施。
①组织保障。专门成立了“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董事长林雅琍担任组长,院长助理陈军、教务处处长郑琦珲、纺织系主任吴赞敏教授担任副组长,各系部、处室及合作企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贯彻落实改革试点项目的各项政策和文件精神,负责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的支持,负责协调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负责整合学院与企业的师资、实训设施等教学资源,负责谋划实施改革试点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运行机制,保证了改革方向正确、步骤稳妥、措施有效、工作扎实。
②制度保障。制定并完善了《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辅导员工作职责》、《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企业带教师傅工作职责》、《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学生安全管理制度》、《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巡视企业工作要求》等一系列与“二元制”改革试点相配套的管理制度,有效保证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规范。
③经费保障。以财政补贴、学生补足的学费为主,学院自筹部分资金,设立了“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纳入学院项目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使用规范高效。
(三)1个培养机制
“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培养经费等问题,单靠校企双方是无法解决的。因而,我院通过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明确了定位,理清了职责,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办学,互相关联、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各方形成合力,有力地推动了“二元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
①政府、行业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协调校企关系,促进校企融合
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位一体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下,政府履行行政干预、政策引导与支持等职责,行业介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主要起到指导作用,校企服从政府和行业的指导,具体执行学生教育教学具体工作,有效规避了一些外部因素对改革试点工作所带来的影响,有助于协调校企合作关系,改变了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处于弱势地位的局面,进而建立平等有效的对话机制,从而能够及时处理“二元制”改革试点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其它问题和困难。
②政府、学校、企业探索分担“二元制”人才培养成本,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经费问题
人才培养经费问题是“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主要问题之一,校企双方都希望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支持。2016年8月,泉州市政府拨出专项经费支持和促进相关高职院校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对泉州市高职院校部分专业实施减免学费的通知》(泉教高[2016]9号)规定了“纺织鞋服、石油化工、纸业印刷、食品产业、海洋管理等产业急需的、相对艰苦的19个相关专业的高职学生实施减免学费。从2016年秋季学年起,市政府按每生每年0.6万元的标准拨付给相关学校,由相关学校对上述学生给予学费减免。”我院所有4个“二元制”试点专业都被列入了减免学费的急需专业目录中,学生只要补足学费即可。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经费问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到“二元制”改革试点中来,从而可以为地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紧缺人才。
(四)1个运行机制
在试点工作推进过程中,实施“二元管理”,构建并不断总结完善了与“二元制”改革试点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以便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大纲的制定、课表编制、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安排及贯彻实施,还有组织考试、评卷等多个方面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规范地开展。
①建章立制,规范教学日常管理。除了学院原有教学管理文件外,制定并完善了《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巡视企业工作要求》等“二元制”教学补充管理文件,把各阶段的学习和实习过程纳入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执行《校企定期例会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坚持和完善巡课和听课制度,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组织管理,有效保障了教学质量。实行“双导师”制度,设立学校导师(教师)和企业导师(师傅),负责学生(企业员工)的学习和日常管理。
②合理统筹安排教学任务。坚持校企“二元主体”协同育人,严格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师傅)开展“二元教学”。实行“二元学制”,在编制教育教学计划时,充分考虑企业生产管理和学生(学徒)工作实际,合理利用生产淡季、业余时间灵活安排教学。
③明确学生(企业员工)“二元身份”,基本形成较为流畅的管理机制。学生在校学习、参加校园活动时与其他学生一样,由学校统一管理,在企业学习期间,除学校管理外,学生还有“企业员工”的身份,要接受企业管理,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五)1套考评体系
“二元制”人才培养要求学生理论学习和技能提高并重。因此,除在专业理论学习外,还要通过在合作企业的专业实践学习来提升实际岗位技能,那么有必要就学生考核评价做出补充规定,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我院联合企业共同制订《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办法》等考核评价办法,改革了评价模式。实施校企“二元评价”,由校企共同制定课程学习和实训实习(工作)的评价标准,共同参与全过程考核评价。考核突出“过程考核、综合评价、以人为本”,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实践环节和期末考试成绩有机结合,综合评定成绩。
(六)1套监控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下,传统封闭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二元制”改革试点开放性的要求,必须立足于“工学结合”对质量监控的要求。因此,在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同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与“二元制”改革试点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院制定了《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二元制”改革试点巡视企业工作要求》等补充管理办法, 由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二元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建立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教学开展全过程,及时吸纳行业专家等的反馈信息,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七)1个协同育人平台
我院依托服装与服饰设计、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等试点专业的合作企业和相应的行业构建了4个协同育人平台,每个专业1个。协同育人平台以“二元制”这个创新模式为载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①一企一策,校企共同制订并严格执行了人才培养方案。如,2016级、2017级“大帝集团班”旨在为石狮市大帝集团有限公司“量身打造”服装搭配师、整体造型设计师与高级服装定制设计师。为此,在泉州人物形象设计协会、石狮市纺织服装商会的指导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服装专业量体》、《色彩搭配》、《彩妆技术与设计》、《发型技术与设计》、《人物形象整体造型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对人才培养规格做了严格规定。
②规范教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在加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质、文化素质、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
(八)1支专兼职教学团队
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师资队伍。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岗位实践能力,便于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开展“二元教学”,我院依托服装与服饰设计、染整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等试点专业的合作企业和相应的行业构建了4支专兼职教师团队,每个专业1支。由学院专业教师担任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部分的教学,其余课程教学则由校企行的技术骨干担任,充分利用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等实训场所和设备,广泛开展实践教学。
(九)1项思想教育工作
学生-企业员工双重身份角色,在短时间内转换确有困难。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在校园文化环境中扮演的是被关心爱护的受教育者角色,在企业文化环境中扮演的是付出劳动取得报酬的职业工作者角色,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和距离,学生(企业员工)要在经常在两种角色之间自动切换,短时间内很难做到,确有困难。同时,学生在工作之余还要上课,参加理论和实践学习,这对他们个人的精力、时间等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有些学生感觉压力比较大,甚至心生怯意,萌生了退出“二元制”试点班的念头。针对这个问题,明确由各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及企业领导负责,校企班导师配合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注重正面引导,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协调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逐步养成学习习惯和能力。尽管校企双方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是出现了思想波动,不适应这种变化和挑战,为此,各系主任、党总支书记(支部书记)、企业领导、校企班导师做到了时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关心学生,耐心地、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思想教育工作,成效明显,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成果的主要成效
(一)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了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
坚持校企“二元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一企一策”,实现了学生所学专业课程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的对接与统一,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得到激发,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幅提高了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也得到较大提升,得到了学院、企业和客户(顾客)的充分肯定,实现了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可以预见,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势必会在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其突出的骨干作用。
(二)促进了学院内涵建设的提升
本成果应用以来,促进了专业与产业的紧密对接,有效帮助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成长,在给学生授课的同时,教师有更多机会跟企业接触,更了解企业需要什么的人,对教师不断调整课程目标、授课内容,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等都有极大促进,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形成和师资的互聘共用,构建了四个配合默契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同时,学院的专业建设、质量建设和办学效益不断得到提升,学生培养更加贴近地方产业发展,实现了“二元制”学生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
此外,本成果近两年来得到省市重点项目立项建设5项、省市两级教改项目立项7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项,建设和奖励经费达到154.5万元,教学团队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获奖达30余人次,如在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获三等奖等,成效显着。
(三)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培养了更多的紧缺人才,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本成果紧紧围绕“服务当地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积极探索与实践,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学生的经济负担,有效地解决人才培养经费问题,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学生,参与到改革试点项目中来,从而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示范辐射作用凸显
随着成果应用的不断深入,有效解决了人才培养经费、工学矛盾等问题,“二元制”改革试点运行顺畅,成效明显,因而示范辐射作用凸显。企业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二元制”改革试点在提升企业员工素质方面的作用,2017年10个合作企业中就有8个主动提出希望2018年能够继续参与试点,继续开班。此外,石狮、晋江、惠安、南安等泉州市当地纺织服装企业要求参加项目的热情高涨,甚至还有厦门、莆田的企业慕名而来,如莆田华峰实业有限公司。
同时,“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的共同培养使校企双方的相互信任度得到大幅增强,校企合作将不断深入,校企能够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在生产技术(工艺)革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创业(服装设计与定制)、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不断加大合作深度。
综上所述,我院通过扎实推进“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践行“七个‘二元’”,实施校企“二元主体”协同育人,为企业量身系统打造急需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实现学习工作的无缝对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成果显着。
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
2018年3月1日